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编辑部聊天室 | 电影中有令人不适的部分,就不值一看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编辑部聊天室 | 电影中有令人不适的部分,就不值一看了吗?

所有“主义”背后都有伦理价值体系,在实际的生活里面都交织在一起。不同“主义”的信徒们难以说服彼此,每次这种骂战都体现出中国社会复杂的价值体系的冲突。

1月27日,杭州,观众从一家影院春节档电影海报前走过。来源:视觉中国

第71期主持人 | 林子人

今年的春节档是久违的热闹。据国家电影局数据,1月21日-1月27日全国票房突破67亿元,观影人次超1.29亿,位列中国影史春节档电影票房第二位。电影院里人满为患,人们观影兴趣的提升为沉寂已久的电影行业注入了一丝希望,而电影院外围绕《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展开的骂战也令人瞠目。

诚然,“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一部电影的评价也一定会涉及价值、伦理方面的判断。我第一时间看了《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虽然对这两部电影都有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满江红》未能在明面上超越“忠臣-奸臣”二元对立的传统叙事,点出专制皇权体制的结构性问题,又比如《流浪地球2》难以弥合民族主义和天下大同两种价值观之间的罅隙,但我依然觉得它们是好看或者说值得看的电影。以至于后来在社交网络上看到有些评论抓住一个点猛批电影,转发和评论又气势汹汹恨不得立刻“cancel”电影时,我是有些懵的。

其实近年来我们越来越容易觉得,电影呈现的价值观似乎落后、保守或不符合我们的喜好了。之前我们在讨论好莱坞电影中的俗套时就提到过,《阿凡达2》的价值观和第一部相比毫无进步,依然在维护白人父权制家庭。随着性别观念水位的提升,女性主义成为近年来越来越重要的文艺批评理论,这也反映在今年春节档电影的相关评论中——《满江红》被批用贞操观“辱女”,《流浪地球2》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也不乏刻板印象。我承认这些观点有合理之处,但我的问题是,如果电影中有令人不适的部分,就不值一看了吗?

《满江红》剧照

01 春节档电影中那些令我们不适的细节

董子琪:韩朵朵以为刘培强在盯着一个女生的胸看,结果是一场误会。这里应该是一处笑点,用笑是从紧张中释然放松的幽默理论来解释,就是让观众从紧张刘培强怎么是个色胚、朵朵所托非人中释然,啊刘培强不是这样的人。但用盯胸开玩笑,反而让我更担忧朵朵的工作环境了,这都什么人啊。

叶青:看《满江红》时确实能常常感到不适,主要是对女性角色的描绘,不管是瑶琴还是两名聋哑侍女,这些天相关的讨论都说得差不多了,这里想补充一个小细节,即主角张大对瑶琴的称呼“臭婆娘”。刚开始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好像有点调情的意思在里头,但注意到英文字幕把臭婆娘翻成“slut”后,不得不说让人有种吃到苍蝇的感觉。将近三小时的电影,上来就是一顿荡妇羞辱,尽管末尾处的确打动了我,但这种贯穿全片的不适感并没有得到消解。

徐鲁青:说起《流浪地球2》,最令我不适的是刘培强见到韩朵朵的第一眼,镜头一下切换到结婚时“喜”的画面,接着切到他手里抱着一个哭闹的婴儿,再切回刘培强喜滋滋望着韩朵朵,这简直就是鲁迅那句:“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满江红》里也会有一些,张艺谋挺偏好“戏子爱国”这个设定的,《金陵十三钗》也是风尘女子为国“捐躯”的故事,女性角色都要性感风韵又深明家国大义。另外,都多少年了,还在说哪位演员被张艺谋相中成为“谋女郎”,女演员是为作品在演戏,不是为男导演。 

《金陵十三钗》剧照

林子人:从历史上来看,“深明大义的妓女”倒确实是(男性)文人在国家危机时喜欢讴歌的对象。晚明清初这一趋势特别明显,柳如是的故事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她比她的丈夫钱谦益更“爱国”:大明亡了,清兵南下,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

传颂此类名妓故事的(男性)文人除了赞美女子的气节之外,更重要的是批判其他男性文人的道德堕落。他们的潜台词是,连原本最卑贱的女性尚且能舍身取义,本应当是国家脊梁的男性文人又有何颜面退缩?这是一种道德激将法,其中隐含着男性精英对性别、阶级等级序列应然与实然之间差距的焦虑。《满江红》有意思的点在于,因政治同构性,它是创作者隔着历史的安全距离表达政治观点的作品;然而,创作者无意识流露出的性别意识同样也有久远的历史脉络。

02 各个“主义”风起云涌,众声喧哗无人倾听

潘文捷:首先,有一个价值观是好事,说明你有一个比较坚定的自我了。问题是,如果只有一把锤子,那看什么都是钉子。然而世界上的工具可多了,除了锤子,还有剪刀、起子、电钻、冰冻罗非鱼……各有各的用途。就算是皇帝继位也有不同途径,什么嫡长子、择贤,实在不行黄袍加身杀到殿前谁都不敢反抗,也能当上皇帝。这说明各人有各人的特长,各个好看的文艺作品有自己能取胜的地方。

看电影可能和与人相处有点像。如果朋友只向你展示自己超会赚钱,就最好不要深究对方会多少琴棋书画,因为人家的时间和血汗不是花在这个方向上的。如果朋友开开心心地请你去她家吃烧烤,食材小料都准备好了,最好不要说烧烤致癌谁吃谁死。在我看来,抱有宽容的心态,有点小瑕疵咱们都能得过且过,有问题指出来就行,不至于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但问题就在于现在众声喧哗,大家都在说话但没谁在听,彼此都是捂着耳朵大声嘶吼,价值观之间有着严重的撕裂。你说父慈子孝,我说人人平等;你说忠君爱国,我想当世界公民;你觉得让女性角色穿着暴露是思想解放,我说这是物化女性。传统社会的一套人伦等级秩序现在还有很多遗留,集体主义文明之外,中国社会还有全球化的市场经济背后的一套新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个体自由竞争。所有“主义”背后都有伦理价值体系,在实际的生活里面都交织在一起。不同“主义”的信徒们难以说服彼此,每次这种骂战都体现出中国社会复杂的价值体系的冲突。

董子琪:顺着文捷的各个主义风起云涌的提法,我想到历史学家王汎森题为《苦闷的主义》的文章,文章回溯了中国近代青年人寻找主义,并以此为方法消除内心苦闷、解决人生与社会的全部问题。在电影批评的语境中,如果以一种手段作为整体的解法,那么手段是不是接近于“唯一真理观”?对于以理念、主义直接批评作品,何伟的说法是,美国学院花样繁出各种主义的训练,像压面条机一样产出一模一样的东西,看这类批评仿佛把一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他怀疑普林斯顿讲授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教授对他讲述内容的了解,并不比涪陵家境贫寒的女生更多。对他的说法我并不完全赞同,但我觉得在分析电影时,无论是应对苦闷的主义还是学院批评手段的方法,都不应当被看作是一个整体的方法、一锤定音的声音。

在另一方面, 多元价值观事实上也与“文化经验”与“文化基础”构成冲突。这也是让人感到迷惑、无所适从的地方,谁能离开现实土地飘在云端?谁又能天天耕地完全不仰望星空?如果说土地太过坚实、缺乏想象力,不能容忍我们想要生长变化的愿望,那么星空与云朵会不会让人陷入一种单薄天真的诗情画意?这大概也是对于《流浪地球》或者《阿凡达》批评及辩护双方的焦点:一方说,为什么他们无法想象一个不存在性别压迫的世界呢?另一方问,为了实现平等多元,就要让刘培强的妻子韩朵朵必须是职业妇女,她不能结婚生子吗?朵朵形象的前后不一是这两方冲突的结果吗?她在没结婚生子时显得强悍干练,结婚生子后突然就萎靡衰弱了。 

03 好的批评不应止于贴一个“厌女”标签

徐鲁青:日前我采访了文学学者赵柔柔,我问她怎么看刘慈欣作品里女性角色塑造的问题。她认为,从中国当代科幻来讲,女性主义这个命题特别不好切。一方面大家说得特别对,我们可以从很多科幻里轻易看到特别直男和保守的一面,不单单是刘慈欣不尊重女性,王晋康还有小说设定是理所当然的一夫一妻一妾,但单拎出“厌女”来批评,好像就止步于此了,都知道“厌女”是不对的,盖棺定论后不知道接下来的探讨余地在哪里了。 

用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刘慈欣可以不只有盖棺定论,比如子琪写的《<流浪地球2>所牺牲的,不仅仅是月亮》,文章并没有引用看似正确的理论,但却很有说服力而且呈现出了电影的复杂性。除了女性角色塑造的问题,刘慈欣写作中偏好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世界观、集体主义情怀,细想起来都是和女性主义价值相对的,但《三体》其实也有很人文、柔软的一面。

大多数文章流于把电影里厌女的地方一个个找出来分析,拿正确模版往上套一套,挑出作品做得不对的地方。这样分析的意义其实并不大,还可能掩盖作品更丰富的部分。我觉得好的批评应该贴着文本走,把文本演绎得更复杂、微妙和丰富,还有批评者自身视野的延展,这和理论思维里偏好的概括、分类与总结是相反的。 

《罗曼蒂克消亡史》剧照

尹清露:春节档中,程耳导演的《无名》包括前作《罗曼蒂克消亡史》都曾被观众从性别视角批评过,也有人认为周迅的角色只是双男主的陪衬。之前还和鲁青聊到,在这几部电影里能看到导演流露出的审美自信,而这自信天然属于男性。但我也同时看到一个有趣的评论,说程耳的镜头语言其实是十分阴柔的,要有女性出场才能让画面熠熠生辉。

如此看来,到底哪一种理论才能正确地指摘出其中的矛盾之处呢?进而言之,充满矛盾的不就是作为人的作者本身吗?之前《苍兰诀》的编剧在接受子人采访时就提到,人可以“又男又女”。刘慈欣《三体》有厌女的地方,但它传达出的“人也许是渺小的虫子”这一苍茫的况味,似乎与女性作为弱者的心态又有同构的地方。书中写叶文雪跳楼自杀——“她那轻盈的身体落得甚至比旗帜还慢,仿佛小鸟眷恋着天空”——这个比喻当然是非常性别刻板印象的,但也让我看到大刘执笔时略显笨拙和捉襟见肘的姿态,反而还有点心生怜爱(虽然这个表达有点奇怪)。

扯远了,就像鲁青说批评应该贴着文本走,而这是因为文本是由人创造的,所以也像人的皮肤那般有质感和肌理。理论和文本不完全贴合,就像刀子和皮肤不完全贴合,那么,之所以理论会不断进化和复杂化,也是在尝试触摸到这些肌理吧。我倒不觉得理论思维有问题,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省力气,把原本用来庖丁解牛的小刀挥舞作大刀,直接把胳膊和腿大卸八块了,这才是本末倒置的事情。

林子人:我想用前美国国家人文中心主任杰弗雷·盖尔特·哈派姆在《人文学科与美国梦》中写的一段话作为本期聊天室的结尾:

“我们处在社会、历史、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错综复杂的体系中,但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比起作者写作时的有意识意图,这些各不相同的体系在揭示文本方面实际上更加清晰可辨,因此也更能真切地描述文本。认识到文本是由连作者都没有意识到的某种因素决定的,或者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那么人文主义者的工作方法便可以从一种假设开始:文本需要多种解释,每种解释都可能是针对不同问题而做出的一种回答……多元决定论认为,决定文本的各种真正的因素超过了作者所能意识到的范围——这意味着人类的行为和表达实际上具有无限的回应质疑的能力,而且也远远超过了对其所做的任何解释。”

(除注明外,本文图片均来自豆瓣)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编辑部聊天室 | 电影中有令人不适的部分,就不值一看了吗?

所有“主义”背后都有伦理价值体系,在实际的生活里面都交织在一起。不同“主义”的信徒们难以说服彼此,每次这种骂战都体现出中国社会复杂的价值体系的冲突。

1月27日,杭州,观众从一家影院春节档电影海报前走过。来源:视觉中国

第71期主持人 | 林子人

今年的春节档是久违的热闹。据国家电影局数据,1月21日-1月27日全国票房突破67亿元,观影人次超1.29亿,位列中国影史春节档电影票房第二位。电影院里人满为患,人们观影兴趣的提升为沉寂已久的电影行业注入了一丝希望,而电影院外围绕《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展开的骂战也令人瞠目。

诚然,“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一部电影的评价也一定会涉及价值、伦理方面的判断。我第一时间看了《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虽然对这两部电影都有不满意的地方,比如《满江红》未能在明面上超越“忠臣-奸臣”二元对立的传统叙事,点出专制皇权体制的结构性问题,又比如《流浪地球2》难以弥合民族主义和天下大同两种价值观之间的罅隙,但我依然觉得它们是好看或者说值得看的电影。以至于后来在社交网络上看到有些评论抓住一个点猛批电影,转发和评论又气势汹汹恨不得立刻“cancel”电影时,我是有些懵的。

其实近年来我们越来越容易觉得,电影呈现的价值观似乎落后、保守或不符合我们的喜好了。之前我们在讨论好莱坞电影中的俗套时就提到过,《阿凡达2》的价值观和第一部相比毫无进步,依然在维护白人父权制家庭。随着性别观念水位的提升,女性主义成为近年来越来越重要的文艺批评理论,这也反映在今年春节档电影的相关评论中——《满江红》被批用贞操观“辱女”,《流浪地球2》对女性角色的刻画也不乏刻板印象。我承认这些观点有合理之处,但我的问题是,如果电影中有令人不适的部分,就不值一看了吗?

《满江红》剧照

01 春节档电影中那些令我们不适的细节

董子琪:韩朵朵以为刘培强在盯着一个女生的胸看,结果是一场误会。这里应该是一处笑点,用笑是从紧张中释然放松的幽默理论来解释,就是让观众从紧张刘培强怎么是个色胚、朵朵所托非人中释然,啊刘培强不是这样的人。但用盯胸开玩笑,反而让我更担忧朵朵的工作环境了,这都什么人啊。

叶青:看《满江红》时确实能常常感到不适,主要是对女性角色的描绘,不管是瑶琴还是两名聋哑侍女,这些天相关的讨论都说得差不多了,这里想补充一个小细节,即主角张大对瑶琴的称呼“臭婆娘”。刚开始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好像有点调情的意思在里头,但注意到英文字幕把臭婆娘翻成“slut”后,不得不说让人有种吃到苍蝇的感觉。将近三小时的电影,上来就是一顿荡妇羞辱,尽管末尾处的确打动了我,但这种贯穿全片的不适感并没有得到消解。

徐鲁青:说起《流浪地球2》,最令我不适的是刘培强见到韩朵朵的第一眼,镜头一下切换到结婚时“喜”的画面,接着切到他手里抱着一个哭闹的婴儿,再切回刘培强喜滋滋望着韩朵朵,这简直就是鲁迅那句:“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满江红》里也会有一些,张艺谋挺偏好“戏子爱国”这个设定的,《金陵十三钗》也是风尘女子为国“捐躯”的故事,女性角色都要性感风韵又深明家国大义。另外,都多少年了,还在说哪位演员被张艺谋相中成为“谋女郎”,女演员是为作品在演戏,不是为男导演。 

《金陵十三钗》剧照

林子人:从历史上来看,“深明大义的妓女”倒确实是(男性)文人在国家危机时喜欢讴歌的对象。晚明清初这一趋势特别明显,柳如是的故事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她比她的丈夫钱谦益更“爱国”:大明亡了,清兵南下,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

传颂此类名妓故事的(男性)文人除了赞美女子的气节之外,更重要的是批判其他男性文人的道德堕落。他们的潜台词是,连原本最卑贱的女性尚且能舍身取义,本应当是国家脊梁的男性文人又有何颜面退缩?这是一种道德激将法,其中隐含着男性精英对性别、阶级等级序列应然与实然之间差距的焦虑。《满江红》有意思的点在于,因政治同构性,它是创作者隔着历史的安全距离表达政治观点的作品;然而,创作者无意识流露出的性别意识同样也有久远的历史脉络。

02 各个“主义”风起云涌,众声喧哗无人倾听

潘文捷:首先,有一个价值观是好事,说明你有一个比较坚定的自我了。问题是,如果只有一把锤子,那看什么都是钉子。然而世界上的工具可多了,除了锤子,还有剪刀、起子、电钻、冰冻罗非鱼……各有各的用途。就算是皇帝继位也有不同途径,什么嫡长子、择贤,实在不行黄袍加身杀到殿前谁都不敢反抗,也能当上皇帝。这说明各人有各人的特长,各个好看的文艺作品有自己能取胜的地方。

看电影可能和与人相处有点像。如果朋友只向你展示自己超会赚钱,就最好不要深究对方会多少琴棋书画,因为人家的时间和血汗不是花在这个方向上的。如果朋友开开心心地请你去她家吃烧烤,食材小料都准备好了,最好不要说烧烤致癌谁吃谁死。在我看来,抱有宽容的心态,有点小瑕疵咱们都能得过且过,有问题指出来就行,不至于像吃了苍蝇一样难受。

但问题就在于现在众声喧哗,大家都在说话但没谁在听,彼此都是捂着耳朵大声嘶吼,价值观之间有着严重的撕裂。你说父慈子孝,我说人人平等;你说忠君爱国,我想当世界公民;你觉得让女性角色穿着暴露是思想解放,我说这是物化女性。传统社会的一套人伦等级秩序现在还有很多遗留,集体主义文明之外,中国社会还有全球化的市场经济背后的一套新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个体自由竞争。所有“主义”背后都有伦理价值体系,在实际的生活里面都交织在一起。不同“主义”的信徒们难以说服彼此,每次这种骂战都体现出中国社会复杂的价值体系的冲突。

董子琪:顺着文捷的各个主义风起云涌的提法,我想到历史学家王汎森题为《苦闷的主义》的文章,文章回溯了中国近代青年人寻找主义,并以此为方法消除内心苦闷、解决人生与社会的全部问题。在电影批评的语境中,如果以一种手段作为整体的解法,那么手段是不是接近于“唯一真理观”?对于以理念、主义直接批评作品,何伟的说法是,美国学院花样繁出各种主义的训练,像压面条机一样产出一模一样的东西,看这类批评仿佛把一本书读了一遍又一遍,他怀疑普林斯顿讲授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教授对他讲述内容的了解,并不比涪陵家境贫寒的女生更多。对他的说法我并不完全赞同,但我觉得在分析电影时,无论是应对苦闷的主义还是学院批评手段的方法,都不应当被看作是一个整体的方法、一锤定音的声音。

在另一方面, 多元价值观事实上也与“文化经验”与“文化基础”构成冲突。这也是让人感到迷惑、无所适从的地方,谁能离开现实土地飘在云端?谁又能天天耕地完全不仰望星空?如果说土地太过坚实、缺乏想象力,不能容忍我们想要生长变化的愿望,那么星空与云朵会不会让人陷入一种单薄天真的诗情画意?这大概也是对于《流浪地球》或者《阿凡达》批评及辩护双方的焦点:一方说,为什么他们无法想象一个不存在性别压迫的世界呢?另一方问,为了实现平等多元,就要让刘培强的妻子韩朵朵必须是职业妇女,她不能结婚生子吗?朵朵形象的前后不一是这两方冲突的结果吗?她在没结婚生子时显得强悍干练,结婚生子后突然就萎靡衰弱了。 

03 好的批评不应止于贴一个“厌女”标签

徐鲁青:日前我采访了文学学者赵柔柔,我问她怎么看刘慈欣作品里女性角色塑造的问题。她认为,从中国当代科幻来讲,女性主义这个命题特别不好切。一方面大家说得特别对,我们可以从很多科幻里轻易看到特别直男和保守的一面,不单单是刘慈欣不尊重女性,王晋康还有小说设定是理所当然的一夫一妻一妾,但单拎出“厌女”来批评,好像就止步于此了,都知道“厌女”是不对的,盖棺定论后不知道接下来的探讨余地在哪里了。 

用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刘慈欣可以不只有盖棺定论,比如子琪写的《<流浪地球2>所牺牲的,不仅仅是月亮》,文章并没有引用看似正确的理论,但却很有说服力而且呈现出了电影的复杂性。除了女性角色塑造的问题,刘慈欣写作中偏好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世界观、集体主义情怀,细想起来都是和女性主义价值相对的,但《三体》其实也有很人文、柔软的一面。

大多数文章流于把电影里厌女的地方一个个找出来分析,拿正确模版往上套一套,挑出作品做得不对的地方。这样分析的意义其实并不大,还可能掩盖作品更丰富的部分。我觉得好的批评应该贴着文本走,把文本演绎得更复杂、微妙和丰富,还有批评者自身视野的延展,这和理论思维里偏好的概括、分类与总结是相反的。 

《罗曼蒂克消亡史》剧照

尹清露:春节档中,程耳导演的《无名》包括前作《罗曼蒂克消亡史》都曾被观众从性别视角批评过,也有人认为周迅的角色只是双男主的陪衬。之前还和鲁青聊到,在这几部电影里能看到导演流露出的审美自信,而这自信天然属于男性。但我也同时看到一个有趣的评论,说程耳的镜头语言其实是十分阴柔的,要有女性出场才能让画面熠熠生辉。

如此看来,到底哪一种理论才能正确地指摘出其中的矛盾之处呢?进而言之,充满矛盾的不就是作为人的作者本身吗?之前《苍兰诀》的编剧在接受子人采访时就提到,人可以“又男又女”。刘慈欣《三体》有厌女的地方,但它传达出的“人也许是渺小的虫子”这一苍茫的况味,似乎与女性作为弱者的心态又有同构的地方。书中写叶文雪跳楼自杀——“她那轻盈的身体落得甚至比旗帜还慢,仿佛小鸟眷恋着天空”——这个比喻当然是非常性别刻板印象的,但也让我看到大刘执笔时略显笨拙和捉襟见肘的姿态,反而还有点心生怜爱(虽然这个表达有点奇怪)。

扯远了,就像鲁青说批评应该贴着文本走,而这是因为文本是由人创造的,所以也像人的皮肤那般有质感和肌理。理论和文本不完全贴合,就像刀子和皮肤不完全贴合,那么,之所以理论会不断进化和复杂化,也是在尝试触摸到这些肌理吧。我倒不觉得理论思维有问题,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为了省力气,把原本用来庖丁解牛的小刀挥舞作大刀,直接把胳膊和腿大卸八块了,这才是本末倒置的事情。

林子人:我想用前美国国家人文中心主任杰弗雷·盖尔特·哈派姆在《人文学科与美国梦》中写的一段话作为本期聊天室的结尾:

“我们处在社会、历史、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错综复杂的体系中,但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比起作者写作时的有意识意图,这些各不相同的体系在揭示文本方面实际上更加清晰可辨,因此也更能真切地描述文本。认识到文本是由连作者都没有意识到的某种因素决定的,或者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那么人文主义者的工作方法便可以从一种假设开始:文本需要多种解释,每种解释都可能是针对不同问题而做出的一种回答……多元决定论认为,决定文本的各种真正的因素超过了作者所能意识到的范围——这意味着人类的行为和表达实际上具有无限的回应质疑的能力,而且也远远超过了对其所做的任何解释。”

(除注明外,本文图片均来自豆瓣)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