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尺寸惊人的触摸屏作为车内视觉中心的做法,起始于大约10年前逐渐兴起的强调智能化的新能源汽车。其中的代表就是目前已成为新能源领头汽车公司的特斯拉,该公司曾一度将自己生产的车型定义为“可移动的平板电脑”。随着智能座舱的快速发展,这一趋势逐渐成为主流——目前标榜科技属性的车型,普遍选择将整合了多个按键或旋钮的屏幕作为先进技术进行展示。
不过随着操作屏幕分心而导致的事故数量增加,车内触摸屏也正在遭受多方质疑。此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开始注意到,完全将车内功能操控整合进屏幕,或许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案。
根据AAA(美国汽车协会)基金会的分析显示,车内触屏可能会让驾驶员分心长达40秒,以每小时50英里(约81公里)的速度行驶,这段时间足以行驶800米以上。
“现有的娱乐系统或许与个人电子设备一样令人分心。”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主席Jennifer Homendy表示,美国每年发生的约3.9万起交通事故中,政府将其中约10%归咎于分心驾驶。但她确认,由于在保险问询时存在的潜在保费上涨等多项因素,人们普遍不愿意承认在事故发生前对车机系统或手机进行过操作,这也意味着10%的统计要远低于实际占比。
事实上,早在2013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就发布过相关指南,该指南建议驾驶员在2秒以内的瞥视时间内完成任何信息娱乐任务,总时间不超过12秒。但讽刺的是,这项指南并非强制性规定;而目前的大趋势也显示,汽车公司对这项指南并不在意。
另一方面,尽管大比例的屏幕占用被汽车公司普遍奉为科技感圭臬,但在炫目的显示效果背后,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或许反而是成本的显著下降。
“这些屏幕被展示为前卫、极简主义的设计,但实际上,这是建造内饰的最便宜方式。”汽车评论员和专注汽车的YouTube频道及播客《The Smoking Tire》的主持人Matt Farah表示,大面积的屏幕使用尽管看起来很高档,但汽车公司实际上能以低至50美元(约350元人民币)以下的价格采购到屏幕,这比单独构建按键控制设计并制造要低廉得多。
国内网端的车辆拆解节目也印证了Matt的观点——以特斯拉畅销车型Model 3为例,改用极简内饰把车灯、后视镜、娱乐系统全部集成在中控触屏,使得特斯拉的物料成本比竞争对手少1000至2000元。而在触屏和按键结合的车型车内,以 12.3 英寸仪表为例,包含控制器,该部件的成本就超过了1000元,后续的优化还要再额外投入更多资金。有趣的是,该节目也在报告中给出了对不能盲操的安全性担忧。
眼下,安全隐患和低成本造成的审美缺失,已经造成了除汽车公司之外,部分业内人士的反叛情绪——在2022年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文章《汽车触摸屏解决了我们从未遇到的问题》中,作者表示:“我认为没有比购买一辆带有让你更不安全的功能、没有以任何有意义的方式改善你的驾驶体验、节省制造商成本并被当作某种必要的连接性进步卖给你的汽车更能描述现代消费者的挫败感的了。”
此外,包括洛杉矶时报、科技网站Tom’s guide、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和加拿大Global News等媒体也陆续发表了对整合过多功能、逻辑复杂的触摸屏的批评意见。
一些汽车公司已率先感知到外界意见并随之做出改变——以大众集团为例,旗下独立超豪华品牌保时捷在其畅销车型卡宴的中期改款车型上恢复了物理按键和旋钮。大众集团随之跟进,宣布取消方向盘触摸控制,并表示未来的电动汽车也会增加更多的物理按键。此外,一些从未使用过触摸屏的汽车品牌也开始宣传他们的优势,日产和现代都表示他们坚持使用物理按键和旋钮,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成本或宣传调性的差异,部分汽车公司仍然痴迷于坚信触摸屏。奔驰、通用和特斯拉仍然坚持使用大尺寸和复杂的触摸屏系统,前者通过将常用功能布置在一级菜单来解决盲操问题,后者出于对保证未来自身系统应用的落地,甚至拒绝了未来兼容苹果CarPlay和Android Auto等流行的手机应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