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小米,先活下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米,先活下去

主营业务全面熄火,造车、芯片和AI的钱从哪来?

界面新闻|范剑磊

文|坤舆商业观察 高恒

曾豪言“三年拿下全球第一”的小米,如今却到了“先活下去”的地步。

5月24日,小米发布了2023年一季度财报,营收595亿元,同比下降18.9%;经调整净利润达32亿元,同比增长13%;毛利率为19.5%,同比增长2.3%,创下历史新高。

净利润和毛利率的提升,意味着小米在2023年年初提出的“规模与利润并重”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

小米合伙人兼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小米盈利能力的改善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产品结构的改善,现在小米的中高端产品比例越来越高;其次是小米的费用率是近段时间的新低,这说明降本增效开始发挥作用;然后就是业务多元化降低了单一市场的风险。

但依靠降本增效实现净利润的增长并不足喜,因为小米的问题似乎比其他手机厂商更为严重。

首先是基本盘智能手机业务,小米手机在全球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出货量出现双降,这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但小米的降幅不仅高于整体市场降幅,在所有手机厂商中几乎是最大的。

另外,小米还要造车、研发芯片和大模型,这些都是需要持续大量输血的业务,在主营业务全面熄火的情况下,小米未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回想起2021年8月,在首次击败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后,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曾喊出“三年拿下全球第一”的口号。如今时间已过半,回落到第三名后还能否如愿暂且不说,降幅已处于领先的小米,先活下去才是当务之急。

手机业务下降明显

一季度,小米主营业务集体熄火。

智能手机业务营收350亿元,同比下降23.6%,主要是由于手机出货量以及ASP(每台手机平均销售额)下降所致。

IoT与生活消费业务营收168亿元,同比下降13.6%,主要由于智能电视以及笔记本电脑以及境外若干生活消费产品销售额减少,一部分被智能大家电品类营收增加所抵消,智能电视及笔记本电脑营收47亿元,同比下降24.2%,主要是出货量及ASP均有所下降。

互联网服务业务营收70亿元,同比下降1.2%,主要由于金融科技及广告业务收入减少,一部分被游戏收入增加抵消;其他业务营收6亿元,同比下降36.9%,主要由于出售建筑物的收入减少。

受各业务下降影响,小米毛利为116亿元,同比下降8.8%。

最严重的要属智能手机业务,作为小米一直以来的基本盘,一季度,该业务营收占比58.8%,去年同期则是62.4%。不仅如此,出货量也大幅下降。

据TechInsights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2.691亿台,同比下降14%;中国大陆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6250万台,同比下降13.1%,连续五个季度出现双位数下降。

全球市场方面,三星以22.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出货量为6050万台,同比下降 18.8%;苹果以20.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出货量为5500万台,同比下降3.5%;小米以11.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出货量为3050万台,同比下降22%;OPPO(含一加)以10.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出货量为2760万台,同比下降7%;vivo以7.9%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五,出货量为2130万台,同比下降16%。

国内市场方面,OPPO(含一加)以2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出货量为1250万台,同比下降8.1%;vivo以18.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出货量为1150万台,同比下降11.5%;苹果以17.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出货量为1080万台,同比下降3.9%;荣耀以16.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出货量为1050万台,同比下降22.2%;小米以13.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五,出货量为850万台,同比下降22.7%。

另据Canalys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2.7亿台,同比下降13%,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6760万台,同比下降11%。

全球市场方面,三星以2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出货量6030万台,同比下降18%;苹果以2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出货量5800万台,同比增长3%;小米以1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出货量3050万台,同比下降22%;OPPO以1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出货量2660万台,同比下降8%;vivo以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五,出货量2090万台,同比下降17%。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小米全球市场的主力市场——印度市场,也遭遇滑铁卢,一季度出货量500万台,同比下降38%;市场份额16%,已从同期的第一名下降至第四名。

国内市场方面,苹果以2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出货量1330万台,同比下降3%;OPPO以19%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出货量1260万台,同比下降10%;vivo以1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出货量1130万台,同比下降7%;荣耀以1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出货量970万台,同比下降35%;小米以1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五,出货量850万台,同比下降20%。

通过两家调研机构的数据可以看出,小米智能手机在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均大幅下降,且降幅几乎领先各大手机厂商,并超过了市场的整体降幅。

市场营销专家、津正念创始人何权津认为,手机业务的下降不是小米一家的事,这是受到大环境低迷的影响。同时,手机行业进入了创新乏力时期,手机型号在更新迭代但功能却大同小异,这样会打击消费者换手机的热情。

艾媒咨询CEO张毅则表示,智能手机市场早已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但各厂商仍在用增量市场的打法,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尤其是出现大幅下降局面的话,这说明厂商是没有做好合理的预判。

降本增效换来利润增长

可以说,小米无论在总营收还是各项业务营收都下降的情况下,能实现净利润的增长,降本增效起到了效果。

成本方面,小米研发开支为41亿元同比增加17.7%,主要由于研发人员薪酬增加所致;销售及推广开支为41亿元,同比下降21.9%,主要由于包装和运输开支以及广告宣传的减少;行政开支为11亿元,同比下降8.8%,主要由于行政管理人员薪酬以及专业服务费减少所致。

得益于此,小米毛利率由2022年同期的17.3%升至19.5%。其中,智能手机毛利率为11.2%,同比增长1.3%,主要由于核心零部件(如存储器及显示板)价格下降以及产品组合改善所致;IoT生活消费产品毛利率为15.7%,同比增长0.1%,主要是由于大家电毛利率提高,一部分被境外市场相关产品毛利率下降抵消;互联网服务毛利率为72.3%,同比增长1.5%,主要由于广告业务以及游戏业务毛利率提高所致。

除了降本增效,在中国市场提升手机价格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财报显示,一季度,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4000-5000元价位段的智能手机销量排名中,位列安卓厂商第一,市场占有率达24.1%,同比增长7.7个百分点。小米中国大陆地区智能手机ASP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超18%。

卢伟冰表示,虽然宏观经济和行业依然存在非常多的挑战,但小米集团仍处于一个健康的时间段。未来会坚持规模与利润并重的经营策略,推动精细化管理,追求高质量发展。同时,小米也会继续投资未来,对技术、品质、创新都进行不断追求。

何权津表示,小米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在推行规模扩张战略,但是这种策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成本过高、库存积压等。因此,小米开始调整策略,将规模扩张和利润控制相结合,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这种策略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从一季度的财报来看,这种策略已经开始见效了。

此外,何权津认为,走高端也可以帮助小米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市场份额。近期小米国内和国外市场份额均呈现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需求减弱、手机创新乏力等变化因素有关。但小米仍然坚持走高端路线,这是因为高端市场的潜力更大。

CHIP奇谱科技总编罗国昭指出,小米的做法非常明智,先保利润,活下去再说,销量和市场是后话。而近年相对激进的高端策略,主要还是在舆论端,市场端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相较以往的性价比策略,价位抬升反应到市场端,就是相对撕裂的品牌形象,小米自己应该也清楚此前的品牌调性。

未来压力是多方面的

目前,小米还要造车、研发芯片和大模型,可这些都是持续烧钱项目,当基本盘告急后,小米今后的压力可想而知。

不久前,OPPO突然宣布解散旗下芯片团队哲库的消息,让整个国产手机业感到了一股寒意。用哲库CEO刘君的话说,全球经济和手机行业现在极不乐观,公司营收远达不到预期,无法承担芯片这样的巨大投资。

对于造芯,卢伟冰表示,小米自研芯片的投入决心不会动摇,要充分意识到芯片投入的长期性、复杂性,尊重芯片行业的发展规律,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卢伟冰称,这段时间内,小米花了很高代价,付出非常多惨痛教训,但至少给出一个启示——芯片产业有其自身产业规律,也具有很强的长期性,很难短时间内通过巨额资金或人力投资进行突破,所以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芯片业务投资的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

而对于造车,雷军曾表示:“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但造车真的是无底洞。

2022年,小米在造车上的投入是31亿元。但这样的投入数据,对于烧钱阶段的新能源车领域不占优势。

2022年,蔚来、理想、小鹏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08亿元、68亿元、52亿元。而头部的比亚迪和特斯拉的研发投入分别达到了186.54亿元和209亿元。

按照小米汽车的计划,要到2024年上半年才能正式量产,这个时机也不好。

此外,小米表示已于4月正式组建AI实验室大模型团队,目前AI领域相关人员超1200人。

卢伟冰称,小米内部对AI大模型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和策略,与OpenAI不同,小米不会研究通用大语言模型,思考点是如何与具体业务结合起来,并将其转化为业务成果。

小米集团副总裁、首席财务官林世伟则表示:“小米在AI大模型方面也会进行重点投入,不过可能会充分利用我们的投资,着重考察其他的机会,又或者引进第三方来帮助我们的发展。”

在罗国昭看来,造车、芯片和AI都是热门赛道,如果不做的话,难以吸引到舆论关注和资金投入。在芯片上,无论华为还是OPPO的境遇,都已说明由于外部因素影响,国产手机正面临“继续做找死,不做等死”的局面,唯一能靠的就是中国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小米目前的情况也是必须跟,挨到曙光出现。

“而造车可以说是无底洞,特别对小米来说已经丧失了先发优势,因此在资本端和市场端都难以拿到更大的机会。但如果不造车的话,小米的供应链体系和投资者体系或许有崩溃风险。因为小米已经自建了大量的手机产能,这意味着在这个供应链上,能够加入并且一起获利的企业并不多。

所以,小米的智能家居、造车等项目还是能让供应链中为数不多的企业来继续推进。但手机、PC、智能家居的供应商又比较难融入到汽车的供应链,这也是问题。”罗国昭说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小米

5.3k
  • 南向资金今日净买入92.01亿港元,阿里巴巴、小米集团获大幅加仓
  • 小米15是否涨价?雷军回应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米,先活下去

主营业务全面熄火,造车、芯片和AI的钱从哪来?

界面新闻|范剑磊

文|坤舆商业观察 高恒

曾豪言“三年拿下全球第一”的小米,如今却到了“先活下去”的地步。

5月24日,小米发布了2023年一季度财报,营收595亿元,同比下降18.9%;经调整净利润达32亿元,同比增长13%;毛利率为19.5%,同比增长2.3%,创下历史新高。

净利润和毛利率的提升,意味着小米在2023年年初提出的“规模与利润并重”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

小米合伙人兼总裁卢伟冰在业绩电话会议上表示,小米盈利能力的改善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是产品结构的改善,现在小米的中高端产品比例越来越高;其次是小米的费用率是近段时间的新低,这说明降本增效开始发挥作用;然后就是业务多元化降低了单一市场的风险。

但依靠降本增效实现净利润的增长并不足喜,因为小米的问题似乎比其他手机厂商更为严重。

首先是基本盘智能手机业务,小米手机在全球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出货量出现双降,这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但小米的降幅不仅高于整体市场降幅,在所有手机厂商中几乎是最大的。

另外,小米还要造车、研发芯片和大模型,这些都是需要持续大量输血的业务,在主营业务全面熄火的情况下,小米未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回想起2021年8月,在首次击败苹果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厂商后,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曾喊出“三年拿下全球第一”的口号。如今时间已过半,回落到第三名后还能否如愿暂且不说,降幅已处于领先的小米,先活下去才是当务之急。

手机业务下降明显

一季度,小米主营业务集体熄火。

智能手机业务营收350亿元,同比下降23.6%,主要是由于手机出货量以及ASP(每台手机平均销售额)下降所致。

IoT与生活消费业务营收168亿元,同比下降13.6%,主要由于智能电视以及笔记本电脑以及境外若干生活消费产品销售额减少,一部分被智能大家电品类营收增加所抵消,智能电视及笔记本电脑营收47亿元,同比下降24.2%,主要是出货量及ASP均有所下降。

互联网服务业务营收70亿元,同比下降1.2%,主要由于金融科技及广告业务收入减少,一部分被游戏收入增加抵消;其他业务营收6亿元,同比下降36.9%,主要由于出售建筑物的收入减少。

受各业务下降影响,小米毛利为116亿元,同比下降8.8%。

最严重的要属智能手机业务,作为小米一直以来的基本盘,一季度,该业务营收占比58.8%,去年同期则是62.4%。不仅如此,出货量也大幅下降。

据TechInsights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2.691亿台,同比下降14%;中国大陆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6250万台,同比下降13.1%,连续五个季度出现双位数下降。

全球市场方面,三星以22.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出货量为6050万台,同比下降 18.8%;苹果以20.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出货量为5500万台,同比下降3.5%;小米以11.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出货量为3050万台,同比下降22%;OPPO(含一加)以10.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出货量为2760万台,同比下降7%;vivo以7.9%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五,出货量为2130万台,同比下降16%。

国内市场方面,OPPO(含一加)以2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出货量为1250万台,同比下降8.1%;vivo以18.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出货量为1150万台,同比下降11.5%;苹果以17.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出货量为1080万台,同比下降3.9%;荣耀以16.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出货量为1050万台,同比下降22.2%;小米以13.6%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五,出货量为850万台,同比下降22.7%。

另据Canalys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2.7亿台,同比下降13%,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6760万台,同比下降11%。

全球市场方面,三星以2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出货量6030万台,同比下降18%;苹果以2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出货量5800万台,同比增长3%;小米以11%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出货量3050万台,同比下降22%;OPPO以1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出货量2660万台,同比下降8%;vivo以8%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五,出货量2090万台,同比下降17%。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小米全球市场的主力市场——印度市场,也遭遇滑铁卢,一季度出货量500万台,同比下降38%;市场份额16%,已从同期的第一名下降至第四名。

国内市场方面,苹果以20%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出货量1330万台,同比下降3%;OPPO以19%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出货量1260万台,同比下降10%;vivo以17%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三,出货量1130万台,同比下降7%;荣耀以1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出货量970万台,同比下降35%;小米以13%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五,出货量850万台,同比下降20%。

通过两家调研机构的数据可以看出,小米智能手机在全球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出货量均大幅下降,且降幅几乎领先各大手机厂商,并超过了市场的整体降幅。

市场营销专家、津正念创始人何权津认为,手机业务的下降不是小米一家的事,这是受到大环境低迷的影响。同时,手机行业进入了创新乏力时期,手机型号在更新迭代但功能却大同小异,这样会打击消费者换手机的热情。

艾媒咨询CEO张毅则表示,智能手机市场早已从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但各厂商仍在用增量市场的打法,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尤其是出现大幅下降局面的话,这说明厂商是没有做好合理的预判。

降本增效换来利润增长

可以说,小米无论在总营收还是各项业务营收都下降的情况下,能实现净利润的增长,降本增效起到了效果。

成本方面,小米研发开支为41亿元同比增加17.7%,主要由于研发人员薪酬增加所致;销售及推广开支为41亿元,同比下降21.9%,主要由于包装和运输开支以及广告宣传的减少;行政开支为11亿元,同比下降8.8%,主要由于行政管理人员薪酬以及专业服务费减少所致。

得益于此,小米毛利率由2022年同期的17.3%升至19.5%。其中,智能手机毛利率为11.2%,同比增长1.3%,主要由于核心零部件(如存储器及显示板)价格下降以及产品组合改善所致;IoT生活消费产品毛利率为15.7%,同比增长0.1%,主要是由于大家电毛利率提高,一部分被境外市场相关产品毛利率下降抵消;互联网服务毛利率为72.3%,同比增长1.5%,主要由于广告业务以及游戏业务毛利率提高所致。

除了降本增效,在中国市场提升手机价格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财报显示,一季度,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4000-5000元价位段的智能手机销量排名中,位列安卓厂商第一,市场占有率达24.1%,同比增长7.7个百分点。小米中国大陆地区智能手机ASP创下单季度历史新高,同比增长超18%。

卢伟冰表示,虽然宏观经济和行业依然存在非常多的挑战,但小米集团仍处于一个健康的时间段。未来会坚持规模与利润并重的经营策略,推动精细化管理,追求高质量发展。同时,小米也会继续投资未来,对技术、品质、创新都进行不断追求。

何权津表示,小米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在推行规模扩张战略,但是这种策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成本过高、库存积压等。因此,小米开始调整策略,将规模扩张和利润控制相结合,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这种策略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从一季度的财报来看,这种策略已经开始见效了。

此外,何权津认为,走高端也可以帮助小米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认可和市场份额。近期小米国内和国外市场份额均呈现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需求减弱、手机创新乏力等变化因素有关。但小米仍然坚持走高端路线,这是因为高端市场的潜力更大。

CHIP奇谱科技总编罗国昭指出,小米的做法非常明智,先保利润,活下去再说,销量和市场是后话。而近年相对激进的高端策略,主要还是在舆论端,市场端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相较以往的性价比策略,价位抬升反应到市场端,就是相对撕裂的品牌形象,小米自己应该也清楚此前的品牌调性。

未来压力是多方面的

目前,小米还要造车、研发芯片和大模型,可这些都是持续烧钱项目,当基本盘告急后,小米今后的压力可想而知。

不久前,OPPO突然宣布解散旗下芯片团队哲库的消息,让整个国产手机业感到了一股寒意。用哲库CEO刘君的话说,全球经济和手机行业现在极不乐观,公司营收远达不到预期,无法承担芯片这样的巨大投资。

对于造芯,卢伟冰表示,小米自研芯片的投入决心不会动摇,要充分意识到芯片投入的长期性、复杂性,尊重芯片行业的发展规律,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卢伟冰称,这段时间内,小米花了很高代价,付出非常多惨痛教训,但至少给出一个启示——芯片产业有其自身产业规律,也具有很强的长期性,很难短时间内通过巨额资金或人力投资进行突破,所以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芯片业务投资的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

而对于造车,雷军曾表示:“这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但造车真的是无底洞。

2022年,小米在造车上的投入是31亿元。但这样的投入数据,对于烧钱阶段的新能源车领域不占优势。

2022年,蔚来、理想、小鹏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08亿元、68亿元、52亿元。而头部的比亚迪和特斯拉的研发投入分别达到了186.54亿元和209亿元。

按照小米汽车的计划,要到2024年上半年才能正式量产,这个时机也不好。

此外,小米表示已于4月正式组建AI实验室大模型团队,目前AI领域相关人员超1200人。

卢伟冰称,小米内部对AI大模型已经有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和策略,与OpenAI不同,小米不会研究通用大语言模型,思考点是如何与具体业务结合起来,并将其转化为业务成果。

小米集团副总裁、首席财务官林世伟则表示:“小米在AI大模型方面也会进行重点投入,不过可能会充分利用我们的投资,着重考察其他的机会,又或者引进第三方来帮助我们的发展。”

在罗国昭看来,造车、芯片和AI都是热门赛道,如果不做的话,难以吸引到舆论关注和资金投入。在芯片上,无论华为还是OPPO的境遇,都已说明由于外部因素影响,国产手机正面临“继续做找死,不做等死”的局面,唯一能靠的就是中国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小米目前的情况也是必须跟,挨到曙光出现。

“而造车可以说是无底洞,特别对小米来说已经丧失了先发优势,因此在资本端和市场端都难以拿到更大的机会。但如果不造车的话,小米的供应链体系和投资者体系或许有崩溃风险。因为小米已经自建了大量的手机产能,这意味着在这个供应链上,能够加入并且一起获利的企业并不多。

所以,小米的智能家居、造车等项目还是能让供应链中为数不多的企业来继续推进。但手机、PC、智能家居的供应商又比较难融入到汽车的供应链,这也是问题。”罗国昭说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