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DoNews 雁 秋
编辑|李信马
“进印赶考”快十年,人们似乎习惯了小米在印度市场的高歌猛进。所以,当#小米48亿元或被印度没收#的话题冲向热搜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为什么?
了解过后大家发现,这就是一场不公平的“罚款”游戏,有网友更如此总结:「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对于小米来说,印度市场只是其出海战略的一部分,但却错误地评估了当地的营商环境。这件事在暴露了印度对外资企业歧视的同时,也给中国企业的出海发展敲响了警钟。
一、48亿元的来龙去脉
事情的经过大致梳理下。
2022年5月1日,印度执法局指控小米向外国实体非法转移资金,违反了印度《外汇管理法》。
具体来说,是小米印度公司以专利授权费用的名义,向包括高通和小米北京等三家实体公司支付了555.127亿卢比,约合48亿元人民币。但印度方面认为,小米支付专利授权费属于进口软件,没有交软件进口关税,属于“偷逃税”,需要补税加罚款。
随后印度冻结了这笔资金,虽然小米也在当地法院进行了起诉,但从目前现状来看,印度执法局并未改变他们的观点。印度执法局在2023年6月9日发布文件称,印度有关当局确认,执法局有权持有这笔555.1亿卢比的款项。
也就是说,小米这笔48亿元资金或将被正式没收。
48亿是什么概念?小米印度公司在印经营9年,累计利润额为94.6亿卢比,约8亿人民币。被没收的资金相当于小米印度历年利润总和的6倍。
九年几乎白干一场。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没收资金之后,印度以此为筹码,又对中国的智能手机企业提出了多项新要求。
印度方面认为,首先,如果中企想要在印度继续经营,就必须把首席执行官、运营官、技术官和财务官员通通换成印籍人士。其次,所有的制造合同必须全权委托给印度公司,让当地企业参与到制造流程中,再通过当地经销商出口到国外。
一句话总结:印度不仅要求中资企业成为印资企业,而且还要求中资企业帮助印度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地位。
面对整件事,小米公司相关人士对此事回应与此前一致:“小米在全球范围内坚持合法合规经营,并遵守经营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小米印度官网则刊发声明指出,“我们相信我们向银行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和报表都是合法的”。
小米印度认为,主管当局对公司提出的事实和法律争论都没有得到解决,公司将继续使用一切手段保护公司的声誉、利益和利益相关者,小米印度仍然致力于与当局合作,以解决问题。
小米印度回应“遭印度扣押资产” 图源:小米官网
同时,小米围绕“特许权使用费”做出了五点声明:
- 小米印度与高通就授权制造IP达成法律协议智能手机;
- 在小米印度向外国实体支付的全部 555.1亿卢比中,超过 84%是向高通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
- 没有这些技术和标准,小米的智能手机将无法在印度使用;
- 小米印度支付的所有特许权使用费,仅与小米印度完成的销售相关;
- 费用是通过RBI(印度央行)批准和授权的银行渠道支付的,并且是合法的商业安排。
尽管小米对印度执法局冻结其资产的命令「感到失望」,但如果无法妥善解决当前身处的困境,并在产品端和营销端实行有效手段,小米或将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失去印度市场。
二、“炮轰”也要一视同仁
自2014年进军印度市场,小米已经“进印赶考”近十年。这段时间小米不断扩大当地业务范围,在印度建有7座工厂,创造了上万个就业岗位。小米也通过技术和产品的输出,促进了印度整体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印度市场也给小米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数据显示,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坐上了印度手机市场出货量榜的头把交椅,市场份额为26.8%。一年后,小米在印度的市场占有率一度飙升至31%。2019年9月,小米印度团队手机销量累计超过1个亿。
一切向好的局势在2020年开始发生转变。
2020年6月,印度首先对中国手机软件“下手”,第一批封禁了59款手机应用,此后又不断追加,累计数量超过了200多款。第二年,印度将目标瞄向手机硬件,2021年12月21日晚间,印度财政部、税收局的执法人员统一行动,向全印度20多个中资手机企业查税。连印度媒体都表示,「这是对中国手机供应商的“一场围剿”」。
小米也在这场风暴中,而且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在当地的销售情况。
根据Canalys数据,2022年小米在印度市场出货量2960万部,其中还包含子品牌POCO,较2021年的4020万部下滑超26%。尽管小米仍是印度市场的销量冠军,但全年市场份额已经跌至20%,较2021年的25%减少了5个百分点。
被印度“炮轰”的不止小米一家,也不止中国企业。
2022年7月, vivo在印度被指控涉嫌违反《防止洗钱法案》,约46.5亿卢比的现金资产被冻结。几乎就在同时,OPPO被指控逃避关税439亿印度卢比,印度税收情报局称,OPPO在进口手机零部件时错误使用了关税豁免,并在计算进口货物交易价值时未包括特许权使用费。
不少外国企业在印度同样遭遇了困境,更有甚者直接退出印度市场。
美国的“电商一哥”亚马逊,就被印度以“隐瞒事实,没有进行公平、坦诚的披露”为理由处罚了20亿卢比;沃尔玛被认为其涉嫌违反零售相关法律,并拟处罚13.5亿美元,并于2022年退出印度市场;福特汽车1995年开始在印度经营,在2021年因在印度市场累计亏损超过20亿美元而宣布退出印度市场,但由于劳资纠纷,在关闭工厂一年后才勉强与工人达成了遣散补偿协议。
此外,通用雪佛兰、哈雷戴维森等知名品牌,美国花旗银行等金融界大鳄也纷纷选择退出。截至2022年7月27日,在印度注册的5079家跨国公司,已有1777家撤资。
印度为何如此“热衷”于排挤外来企业?
印度《德干先驱报》等多家媒体之前对此进行过分析,总结了两个因素:一是跨国企业自身的原因,包括未能打开对价格敏感的印度市场、全球发展战略调整等;二是印度的营商环境不利于跨国企业,包括高关税壁垒等。
此外,印度政府的管理也让跨国公司十分头痛。有印度商业界人士认为,联邦和地方政府制定了各类法律、法规和条例,而这些复杂的规定变成了“管理胆固醇”,影响了印度商业发展。
印度的“排外”反应的是其反全球化、反自由贸易的思维——在政策上保护本国企业、歧视外国企业,在贸易上建立各种壁垒、阻止外国商品进入,从而让本国的经济免受外国产品、技术和资本的竞争,以达到保护自己的民族企业的目的。
印度当之无愧成为“全球第一反倾销大户”。
三、留下?离开?
截至发稿,小米官方仍旧未对该事件做出新的回应。目前网上比较统一的说法是,这48亿元恐怕就要拱手交给印度。不少网友猜测小米是否会就此退出印度市场,但这似乎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回答的问题。
假设小米选择留下,那么当这48亿被没收后,小米在印度市场的多年耕耘一朝归零,其在印度市场的战略也需要重新考量。
如果离开,一方面小米已经在印度投入了大量的成本,也成功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放弃印度市场意味着失去巨大的盈利空间。另一方面,印度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市场,也是小米全球市场布局的重要一环,退出印度市场将对小米全球市场战略产生重大影响。
超大市场与营商环境之伤,要如何取舍?我们不妨待子弹再飞一会儿,但无论如何,这件事情给所有中国企业出海敲响了警钟:印度市场并非是完美的投资乐园,企业在考虑市场、劳动力结构和价格等因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竞争格局、以便制定合适的市场战略和营销策略。
跨国策略并非儿戏,小米或许只能够迎难而上,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里再次寻求机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