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坤舆商业观察 蔡伊静
编辑|吴辰光
有关阿斯巴甜是否致癌的结果出炉了。
7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官网发布消息称,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发布了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IARC 2B组),联合专家委员会重申其每日允许摄入量为40mg/kg。
IARC大致将致癌性分为5个等级,包括1类(有确认致癌性)、2A类(很可能有致癌性)、2B类(有可能致癌)、3类(尚不能确定是否致癌)、4类(基本无致癌作用)。
其中,2A和2B的界定区别在于,2A类致癌物是对人的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2B类致癌物则是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或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
值得一提的是,IARC曾将香肠、火腿、培根等加工肉制品列为1类致癌物,把牛肉、羊肉、猪肉等红肉和65°C以上热饮、煎炸、高温排放物等相关物质列为2A类致癌物。因此通俗来说,相比摄入阿斯巴甜,油炸食品、腌制食品,还有长期熬夜生活不规律,致癌的可能性更高。
实际上,在评估结果出炉前,包括两大可乐公司等多数阿斯巴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不曾担心,因为所谓致癌是要达到一定剂量的,所以多年来阿斯巴甜所属的人工代糖市场没受过影响。不过,也有饮品企业开始借机营销天然代糖,刻意突出“无阿斯巴甜”。同时,再加上消费者受舆论影响导致的心里波动,这些或许会让代糖市场的发展有了一些变化。
阿斯巴甜产业一点都不慌
阿斯巴甜,学名为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是一种人工化学甜味剂,其被广泛应用于药剂加工和食品加工中。它涵盖了脂肪类甜品、果冻、果酱、冷冻饮品、面包、糕点、饼干、蜜饯、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等。市面上常见的食物中含有阿斯巴甜的有:无糖汽水、无糖果汁、无糖茶饮料、甜点、糖果、谷类食物、水果罐头、冰激凌等。
从此次评估结果也能看出,阿斯巴甜的致癌等级也可看出还要排在一些常见的食品之后。IARC称,一位体重70公斤的成人每天要饮用9-14罐以上含有200-399毫克阿斯巴甜的减肥软饮料,才会超过建议的阿斯巴甜每日允许的40mg/kg摄入量。
此前,世界卫生组织中文公众号就曾发文称,阿斯巴甜在每日限量内可放心食用,大众不必对此次鉴定结果太过紧张。
这些都证明了那句“离开剂量谈致癌就是耍流氓”。
对于此次评估,阿斯巴甜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较为淡定。在报告出炉前一天,百事公司表示不打算改变其产品组合,到目前为止,阿斯巴甜作为一种原料是安全的,而且具有零卡路里的好处。
截至目前,可口可乐公司对该报告不予置评。但有分析认为,鉴于生产历史,该公司的长期增长不会大幅下降。
除了两大可乐公司,另有部分阿斯巴甜生产商也表示目前一切正常运行,没受影响。实际上,有关阿斯巴甜可能致癌的说法多年前就有过,但最后并没造成什么影响。
据悉,在2000-2010年间,美国市场的消费者也曾掀起过对阿斯巴甜的担忧,从而导致低糖或无糖的可乐产品销量逐渐下滑。百事公司在2015年还在美国市场的无糖可乐配方中去掉了阿斯巴甜并推出其他版本,但因销售额的下降,在一年后又把阿斯巴甜加了回来。此外,百事公司近期还提高了年度收入和利润预期,并表示如果有需要,可以很容易地转向使用其他种类的甜味剂。
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饮料主要消费群体是年轻人,在确保整体饮食安全的前提下,这些消费群体是将饮料的口感放在第一位,其他都是其次的。此次阿斯巴甜虽然身处舆论漩涡,但随着评估结果出炉,客观来说对消费者、对市场都没有太大的影响。
而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则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对产业链没有影响。在产业链中,一些上游生产商可能会因为此次事件而受到一定的冲击,他们的销售和声誉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对于消费者来说,此次事件可能会引起他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担忧,对相关行业的信任度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此次事件虽然可能只是一次舆论事件,但其影响也会在产业链和消费者信心方面持续一段时间。
天然代糖的机会?
其实,当阿斯巴甜身处舆论漩涡时,有企业借机造势,也有企业忙撇清关系。
元气森林此前发布公告,宣称元气森林可乐0糖0脂0卡0阿斯巴甜,且全线产品均不含阿斯巴甜;奈雪的茶也表示,从去年底开始,自家全部产品都已经开始使用天然代糖“罗汉果糖”。
三元生物、保龄宝、金禾实业、华康股份等在A股上市的代糖公司纷纷表示,自家产品不涉及阿斯巴甜。
此外,连锁便利店Today评估结果前提前下架百事、可口可乐合计9种规格产品。
据悉,代糖甜味剂按来源可以分为人工合成甜味剂和天然甜味剂。
其中,人工合成代糖是目前市场上使用时间最长、使用量最大的代糖类型,能够以较低价格成本提供较为良好的甜味口感。
然而,东方证券研报指出,代糖需求是长期向上趋势,而更安全健康与更好口感是迭代趋势。虽然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人工甜味剂的健康安全性,但部分消费者仍认为以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赤藓糖醇等天然甜味剂更加“绿色、天然”。
据天风证券研报指出,截至2022年,中国甜味剂市场中人工合成甜味剂占比达52%,天然甜味剂占比为29%。另据英敏特数据显示,2010年人工甜味剂在全球市场的占比达到91.84%,到2020年,该数据已降至70.59%。与此同时,天然甜味剂在代糖产品的应用占比由8.16%增长至29.41%。
如今,瞄准天然甜味剂的企业不在少数。6月中旬,莱茵生物与dsm-firmenich(帝斯曼-芬美意)签署了未来5年合作的新协议,双方预计未来天然甜味剂等市场将会有持续增长的潜力。
7月初,莱茵生物对外表示,天然甜味剂市场增长主要来源有两方面,一是替代,即直接在食糖或甜味剂的存量市场替代蔗糖、人工合成甜味剂等,二是由“低糖”“无糖”新型食饮品牌快速发展所直接带来的天然甜味剂的增量市场。总体来看,近几年行业基本保持在两位数的增速水平。
据三元生物透露,2021年赤藓糖醇供不应求,导致2022年新增20多家新厂家,而市场年消化能力约20万吨,新增产能是实际需求的5倍左右。新厂家和部分老厂家都试图通过低价竞争来抢夺市场。
种种迹象似乎表明,虽然人工甜味剂的市场占比要远远大于天然甜味剂,但双方的发展势头却截然相反。
对此,江瀚认为,未来随着人们对健康和天然消费品的追求不断增加,预计天然代糖的市场份额将会逐渐增加,有可能会成为主流之一,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同时,江瀚告诉坤舆商业观察,有些企业通过直接展示无阿斯巴甜的广告语,也许会吸引一些消费者,但具体效果的大小还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反应来评估。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认为,有些打着天然代糖的企业此次来蹭热点,并不代表其产品就没有问题。
对于发展趋势,朱丹蓬指出,未来呢整个世界范围内的代糖发展趋势都是往天然化、绿色化、低害化走,既能满足消费端对于前卫的需求,也更多的满足对食品安全的诉求。所以整体去看,代糖还有很大的创新升级空间,未来科技含量也会越来越高。
张毅则表示,从趋势看,健康、无添加剂等是大方向,但也许短期内不会对饮料饮品市场有关键性的引导作用。有时候健康饮品概念在市场务实操作方面更像个伪命题,就像有些人天天喊节食、减肥,但就是做不到,而两家可乐公司这么多年总有舆论问题但依然卖的好。市场本身有时就是一个悖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