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葡萄√娱乐官网正规吗知乎

正在阅读:

动力电池产业链全面进入产能过剩时代,大洗牌不可避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动力电池产业链全面进入产能过剩时代,大洗牌不可避免

动力电池产业进入新一轮的产业与技术迭代期。

摄影:界面新闻 匡达

文|24潮

国动力电池20年,波澜壮阔,跌宕成长。

如今我国已在全球动力电池多个核心供应链占据优势地位。比如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294.6GWh,占全球总销量的56.9%;正/负极材料出货量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0%,电解液出货量全球占比超85%,锂电隔膜占据全球超80%市场份额。

但在强势崛起的背后,也有风险在加速聚集。尤其在当下全球经济下行/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内部也在发生剧烈变化,比如 “疯狂扩张与产能过剩,供需博弈与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全球化发展与贸易保护” 等诸多因素都在加剧产业分化,几乎可以确定,动力电池产业已步入新一轮竞争与洗牌周期。

首先看24潮团队统计的一组数据:截止目前,在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与锂电隔膜这5大细分产业链中,企业产能规划均远超2025年第三方研究机构对市场需求预测上限,目前很多核心产业链已隐现产能过剩风险与压力,未来三年内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甚至,部分核心产业链出现产能过剩的时间点要超乎很多人的想象,这从今年部分核心产品价格变化中已得到部分印证。

比如据电池及材料资讯平台鑫椤资讯统计,7月27日方形三元动力电芯报价0.65-0.76元/Wh;方形磷酸锂铁动力电芯:0.56-0.68元/Wh;方形三元(高镍):950-1100元/KWh。

鑫椤资讯的分析称,“目前电芯已经全面产能过剩,动力电池领域早早进入价格战,储能市场需求虽然旺盛,但当前也表现出产能过剩的趋势,价格出现明显下降。”

但有业界人士认为,鑫椤资讯的统计价格偏高一些。真实价格还要更低。无论如何,动力电池价格已经走到历史最低水平。比如《电动汽车观察家》从业界人士获知的信息是,2023年初部分动力电池企业就开打价格战,到年中,价格战更加剧烈。磷酸铁锂未税动力电池报价已经低到5毛甚至5毛以下,三元则在6毛左右。对比2020年,当前的动力电池价格已经是历史最低水平。

如今降价潮还在持续向上游传递,7月初,有媒体报道,宁德时代要求正极材料厂以市价的9-9.5折(不同类型正极材料厂的折扣要求稍有差别)与其结算碳酸锂价格。

事实上,2023年上半年,受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市场供需变化等因素影响,锂电池核心主材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据高工锂电统计,截至2023年6月,正极材料、电解液价格较上一年年底下滑超35%,负极价格下滑超30%。受隔膜产品技术路线转换以及市场竞价影响,湿法隔膜价格下滑超25%,干法隔膜价格降幅在5-8%。

这一切都在预示着,动力电池产业进入新一轮的产业与技术迭代期,未来企业将围绕全球化布局与发展、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程、财务健康与资本实力等多维度进行新一轮较量,竞争成败必将对未来产业格局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动力电池江湖,高企不下的库存规模,最直接的展示了产业所面临的风险与压力。

EVTank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产业链的动力电池库存高达164.8GWh,创历史新高。此外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293.6GWh,而同期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仅为152.1GWh,以此计算,上半年动力电池库存增加了141.5GWh。

回归到企业层面,即便强如宁德时代,其产能利用率也已降至近三年来最低点,2023年上半年其产能利用率仅为60.50%,同比下降了20.75个百分点。(详见 “穿透财报看特斯拉与宁德时代的现实困境与战略抉择!” 一文)

这还只是产业困境的冰山一角,在资本狂热追逐下,未来三年内动力电池江湖可能进入惨烈的产业洗牌周期。

据24潮团队统计,2022年至今,已公布的重大动力电池项目超150个,总投资预算超17000亿元。

而此前24潮团队综合各券商、企业公告等数据发现,仅统计已公开产能规划的全球17家动力电池企业,其在2022年底的产能总计就将近1600GWh,而到2025年的总产能规划更是高达5868GWh!这近乎是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总需求量的11.33倍!

再看市场需求方面,根据兴业证券分析认为,预计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为765.4GWh,到2025年动力电池需求将超1200GWh,“十四五” 期间CAGR达50.8%,正式迈入TWh时代。

即便是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较为乐观的市场预期: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25%以上,将带动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超过1550GWh。

但再乐观的市场预期,也抵不住动力电池领域疯狂扩张浪潮的冲击。

我们若考虑全球范围内其他产业巨头的发展规划,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企业产能规划很可能将超8000GWh。而这是上述兴业证券预测2025年总需求(1226.1GWh)的6.52倍,是GGII预测值的5.16倍!

综上所述,未来动力电池领域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几乎已成定局。不久前,国金证券分析认为, 2023年、2024年动力电池过剩幅度分别为25%、42%,未来几年将深度洗牌。

“过剩” 是制造业竞争的市场常态,但绝对过剩或巨量过剩,必将引起市场惨烈竞争和强烈洗牌。

作为2022年新能源产业中风头最劲的细分赛道之一,正极材料江湖产能过剩风险与危机也隐有愈演愈烈之势。

据德方纳米、夏钨新能、龙蟠科技这三大正极材料巨头公布的2023年半年业绩预告/快报显示,三巨头无一例外,净利润均出现50%以上巨幅下滑,其中德方纳米和龙蟠科技甚至出现巨额亏损,详见下表:

24潮团队查阅公告发现,三巨头公布的业绩下滑原因近乎一致:“下游需求放缓、产业链处于去库存状态、产品销售价格下降” 等。

事实上,严峻的产业形势在一季度已经有所显现。据24潮团队统计,2023年一季度,十大正极材料巨头营业收入在保持32.14%增长趋势下,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了74.55%。具体到企业层面,十巨头中只有当升科技和容百科技实现正增长,其他巨头净利润降幅均在两位数以上。

实际上,磷酸铁锂的价格趋势已近涵盖了一切产业变化。Wind数据显示,7月21日磷酸铁锂价格为9.35万元/吨,较一个月前下降了5.56%,较年初最高点的16.20万元/吨下降了42.28%。

而未来产业形势之严峻,仍可能要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据高工锂电统计,2022年中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111万吨,同比增长132%。笔者综合券商分析发现,大多认为到2025年全球磷酸铁锂需求约为230-270万吨。

而此前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统计,2022年国内投资新建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超过40个,总计规划新增产能超过525万吨,远超上述券商需求预测。

根据华金证券分析认为,2023年,磷酸铁锂有效产能将达256.7万吨,约是全球需求量的2.10倍。

而据24潮团队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29家企业公布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总产能规划已达1064.15万吨,海外企业产能规划近110万吨左右,海内外企业产能规划合计近1200万吨左右。这是上述券商对2025年最乐观需求预测的4.53倍。

几乎可以预见,正极材料赛道必将出现一轮血腥的产业洗牌,未来中低端产能可能被大量出清。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为137万吨,同比增长90.28%;负极材料产业中,总体以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为主,其中人造石墨占比总体持续提升,2022年我国人造石墨出货量为115.1万吨,占比达84.01%。

综合券商分析预测,未来几年负极材料保持增长趋势是大概率事情,预计到2025年全球负极材料需求在240-298万吨。

但是,在凶猛的扩张潮下,负极材料赛道却已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且呈现加速趋势。

据GGII不完全统计,2020-2022年中国负极材料项目拟投资金额超2200亿元,其中2021年拟投资金额超550亿元,2022年拟投资金额超1600亿元,同比增长超200%。

而据鑫椤资讯预测, 到2023年年末,负极材料名义产能将达440万吨左右,远超上述负极材料需求预测;另据华福证券分析预测,2023年-2025年,全球负极材料 “产能-需求” 分别为35万吨、79万吨和81万吨,加速趋势非常明显。

供需矛盾凸显下负极材料价格也难寻支撑,中端人造石墨负极价格从年初4.55万元/吨降至3.45万元/吨,低端人造石墨负极价格降至1.8-2.1万元/吨,已逼近成本线附近,行业利润极致压缩的困局下,降本增效也就成了负极材料企业的重要目标。

另据百川盈孚大数据统计,目前140多家企业负极材料产能规划合计约为1514万吨,远超上述券商未来三年全球市场需求预测,未来产业形势不容乐观。

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众所周知,电解液的选择会影响电池各项主要性能,尤其是倍率性能、高低温性能、循环次数。

2022年,全球电解液出货量达到104.3万吨,中国锂电池电解液出货量达到89.1万吨,占全球电解液出货量比重为85.4%,较2021年提升约2.6个百分点。

根据EVTank统计,2020年-2022年中国电解液行业CR10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81.40%、84.30%、88.30%,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主要原因有:第一,电解液产品定制化程度高,龙头企业技术先进,更容易绑定下游优质客户,并享受客户扩张带来的红利;第二,规模大的企业往往有较深的一体化布局,规模效应与优势更加显著,应对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能力更强。

从产业趋势看,未来电解液市场需求还将保持增长趋势,综合券商分析预测,2025年全球电解液需求约为264-273万吨。

但回归企业层面,未来产业竞争加剧已是必然。比如据开源证券统计,预计到2025年全球电解液产能约为594万吨,远超上述需求预测。

市场分析认为,未来随着竞争加剧,有望加速落后产能出清,未来电解液行业的竞争核心一方面是在新型锂盐、新型添加剂、高电压电解液等新产品的研发技术储备,另一方面是原料的成本控制和规模化降本速度。

根据 EVTank数据显示,2022年,2022年全球锂离子电池隔膜出货量已经突破160亿平米,中国企业锂电隔膜出货量占全球比例突破80%,标志着隔膜行业已经基本完成国产替代,正在走向全球替代。

在新能源产业崛起的大势下,锂电隔膜需求量未来几年大概率仍将保持增长趋势,综合中信证券、浙商证券、广发证券等券商分析2025年全球锂电池隔膜需求约为260-439亿平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外锂电隔膜企业到2025年产能规划已突破600亿平米,未来市场竞争形势也不容乐观。

笔者分析认为,在未来产业新竞局下,更早实现一体化与全球化布局,以及拥有雄厚的研发底蕴及资本实力的企业,才更可能在残酷的产业竞争中存活下来,这样的企业也更具有穿越周期、持续发展壮大的基因与实力。

早在2001年,任正非在 “欢送海外将士出征大会” 上说,随着中国即将加入WTO,我们不仅允许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中国企业也要走向世界。“我们还完全不具备在国际市场上驰骋的能力,我们的帆船一驶出大洋,就发现了问题。……我们总不能等待没有问题才去进攻,而是要在海外市场的搏击中,熟悉市场,赢得市场,培养和造就干部队伍。……若三至五年之内建立不起国际化的队伍,那么中国市场一旦饱和,我们将坐以待毙。”

中国锂电产业激荡二十年间,从产业跟随者到领跑者,强悍的市场战斗力毋庸置疑,但其仍难以摆脱市场对其 “大而不强” 的质疑声。

究其原因,其距离真正的 “建立全球性的商业生态系统” 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比如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海外市场市占率前十名企业的企业分别为LG新能源、宁德时代、松下、SK On、三星SDI、比亚迪、远景动力、孚能科技、PEVE、欣旺达。中国企业仅占据5席,动力电池市占率合计仅为29.6%。

在征战海外的策略上,出海建厂几乎已经是行业共识,且刻不容缓。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曾指出:“欧美正在加快培育本土动力电池企业,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在参加央视《对话》栏目时也曾预测,以2026年为分水岭,之后北美、欧洲对电池必须本地化生产的要求就将进入实操议程。

事实上,很多动力巨头都在加速海外产能布局。据24潮团队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已有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国轩高科、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孚能科技、亿纬锂能、欣旺达等10家动力电池巨头计划或者已在海外有深度的产业布局,其公开对外披露的/媒体公开报道的项目达33个,总投资预算超4000亿元。

其中至少10个项目投资预算在100亿元以上,仅15个项目披露的动力电池产能规划就已超440GWh。

此外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7月23日,我国已有22家锂电材料企业公布海外扩产项目37个,合计投资金额超1370亿元。其中仅统计2023年初至7月23日期间,就有16家企业公布海外扩产项目20个,合计投资金额超957亿元,扩产项目数量和合计投资金额占近几年总扩产项目的比重分别高达54%和69%以上。

纵观动力电池发展史,可以说,由创新所带来的新技术驱动是企业成功与崛起的关键——新技术推动行业持续降本增效,成本下行带来需求向上,销量增加反哺技术研发。

时下,动力电池产业进入新一轮的技术迭代期,又到了决定下一个十年产业新格局的历史关键节点。毫无疑问,未来谁能解决产业痛点,更快实现产业化布局,谁就拥有改变或重塑产业新格局的力量与历史机遇。

比如当前被动力电池产业视作 “未来动力电池的终极形态的固态电池” 。据24潮团队不完全统计,目前A股约有64家企业进入 “固态电池” 概念股名单,几乎涵盖上下游全产业链,诸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天齐锂业、恩捷股份等各产业链龙头企业都纷纷下场布局,参战!

截至目前,这64家企业总市值达3.21万亿元,2022年总资产和总营收规模分别为2.56万亿元和1.52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7.89%和82.42%, “固态电池” 概念军团实力不同小视。(详见“固态电池江湖”一文)

又如被业界认为可能成为 “产业王者” 的大圆柱电池:“单体能量提升5倍,行驶里程提高16%;未来,随着电池材料和汽车设计的改进,将使续航里程净增加56%,生产成本下降54%。” 这是2020年特斯拉在其 “电池日” 上公布的4680大圆柱电池一系列核心数据,震撼业界。

除特斯拉外,宝马、奔驰、通用、保时捷、沃尔沃等车企巨头也都纷纷宣布未来将使用或考虑使用大圆柱电池,都希望在下一代车型和电池设计上争取主动权。

如今,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松下、LG新能源、三星SDI、比克电池等海内外电池巨头目前也纷纷下场,重金布局大圆柱电池领域,加速大圆柱电池产业化进程。

综合各券商研报及相关公司公告,预计2025年大圆柱电池市场需求在144.2GWh-235GWh;其中华泰证券分析认为,2027 年全球大圆柱电池装机量有望达到429.0GWh,对应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144.8亿元人民币。(详见“大圆柱的战争”一文)

纵观中国动力电池产业20年发展史,特别是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历过了一轮疯狂的野蛮生长和残酷洗牌。

产业最疯狂时,比如在2013-2016年期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从最初的40余家,迅速成长至200余家,几年间玩家数量增长了四倍多。但随着政策与市场周期的调整,动力电池产业也遭遇残酷洗牌。据东方证券统计,仅过去五年,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在经历大洗牌后,能够配套车型的电池生产企业数量已经从2017年的81家降至36家(2023年4月),降幅达55.56%。

那些倒下的明星企业,甚或产业巨头,大多死于“现金流断裂引发的资金危机”,笔者分析认为,在未来惨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尤为考验企业的财务健康程度与资本实力。

据24潮团队统计,截止2023年一季度末,79家动力电池产业链上市公司资金净值(资金储备-短期有息债务)合计为4390.95亿元,同比增长106.70%,但资金大多掌握在少数巨头手中,其中前十名企业资金净值合计为3412.15亿元,占比达77.71%。

此外,多达17家企业目前的资金储备还不足以覆盖短期债务,资金压力与风险不言而喻,其中包括恩捷股份、格林美、德方纳米、杉杉股份等产业巨头。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 “新竞合时代”。何谓 “新竞合” ?其是建立和保持产业里优秀参与者的一种动态合作竞争关系,优势互补,协同增长,最终实现双赢与产业共赢。

比如据24潮统计,2022年至今,新能源企业联合投资建设的项目至少在35个以上,联合投资规模超1600亿元!投资领域涵盖锂镍原材料、正负极材料、动力电池、锂电铜箔等锂电池全产业链。

其中既有恩捷股份、亿纬锂能、华友控股、云天化等企业跨领域联合投资517亿元共建 “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项目” ;还有向欣旺达、伟明环保、盛屯矿业等跨界联合投资115亿元共建 “温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以及欣旺达、东风集团等联合投资120亿元建设 “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等等。

此外,即便强如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产业巨头也在通过 “合纵连横”,抢市场、抢政策、抢资源!

据24潮团队统计,2021年至今,宁德时代至少与59个伙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既有丰田、福特等国际汽车巨头,也有蔚来、赛力斯、极氪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新势力,更是与上海、广东、山东、贵州等省市级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此外,其战略合作伙伴还涵盖国家电力集团、中国移动等其他行业巨擘,可见宁德时代已建立了堪称豪华的战略合作伙伴阵容。

而比亚迪也已至少与29个伙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伙伴也呈现多样化:诸如英伟达、壳牌、百威等国际巨头,还与河南、安徽、四川等多地政府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合作业务领域涵盖智能汽车、智能驾驶、充换电、联合研发、联合投资等,总投资规模也达百亿级规模。(详见 “宁德时代PK比亚迪,谁的战略朋友圈阵容最豪华?” 一文)

有句话说的好:诗和远方很重要,但与谁同行更重要。毫无疑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进入一种全新的 “大竞合时代”。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如何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乃至如何融入 “大竞合” 的体系,将关系到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不同企业间的结盟与 “合纵连横”,也将在未来三五年内塑造新的竞争格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宁德时代

8.4k
  • 锂电产业链周记 | 电动自行车强制性国标放宽铅酸电池车型限重 宁德时代发布重卡电池新品
  • 锂电产业链周记 | 中国五矿拟与青海省共同组建中国盐湖集团 宁德时代据称正洽购“光伏黑马”一道新能

比亚迪

8.4k
  • 比亚迪王朝9月销售204605辆,首次单月销售超20万辆
  • 比亚迪成交额超100亿元

中国动力

2.6k
  • 千亿级大动作!中国船舶拟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中船系概念股爆发,相关公司这样回应
  • 中国动力:风帆公司产品中标比亚迪电动汽车新车型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动力电池产业链全面进入产能过剩时代,大洗牌不可避免

动力电池产业进入新一轮的产业与技术迭代期。

摄影:界面新闻 匡达

文|24潮

国动力电池20年,波澜壮阔,跌宕成长。

如今我国已在全球动力电池多个核心供应链占据优势地位。比如2022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达294.6GWh,占全球总销量的56.9%;正/负极材料出货量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90%,电解液出货量全球占比超85%,锂电隔膜占据全球超80%市场份额。

但在强势崛起的背后,也有风险在加速聚集。尤其在当下全球经济下行/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产业内部也在发生剧烈变化,比如 “疯狂扩张与产能过剩,供需博弈与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全球化发展与贸易保护” 等诸多因素都在加剧产业分化,几乎可以确定,动力电池产业已步入新一轮竞争与洗牌周期。

首先看24潮团队统计的一组数据:截止目前,在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与锂电隔膜这5大细分产业链中,企业产能规划均远超2025年第三方研究机构对市场需求预测上限,目前很多核心产业链已隐现产能过剩风险与压力,未来三年内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甚至,部分核心产业链出现产能过剩的时间点要超乎很多人的想象,这从今年部分核心产品价格变化中已得到部分印证。

比如据电池及材料资讯平台鑫椤资讯统计,7月27日方形三元动力电芯报价0.65-0.76元/Wh;方形磷酸锂铁动力电芯:0.56-0.68元/Wh;方形三元(高镍):950-1100元/KWh。

鑫椤资讯的分析称,“目前电芯已经全面产能过剩,动力电池领域早早进入价格战,储能市场需求虽然旺盛,但当前也表现出产能过剩的趋势,价格出现明显下降。”

但有业界人士认为,鑫椤资讯的统计价格偏高一些。真实价格还要更低。无论如何,动力电池价格已经走到历史最低水平。比如《电动汽车观察家》从业界人士获知的信息是,2023年初部分动力电池企业就开打价格战,到年中,价格战更加剧烈。磷酸铁锂未税动力电池报价已经低到5毛甚至5毛以下,三元则在6毛左右。对比2020年,当前的动力电池价格已经是历史最低水平。

如今降价潮还在持续向上游传递,7月初,有媒体报道,宁德时代要求正极材料厂以市价的9-9.5折(不同类型正极材料厂的折扣要求稍有差别)与其结算碳酸锂价格。

事实上,2023年上半年,受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市场供需变化等因素影响,锂电池核心主材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据高工锂电统计,截至2023年6月,正极材料、电解液价格较上一年年底下滑超35%,负极价格下滑超30%。受隔膜产品技术路线转换以及市场竞价影响,湿法隔膜价格下滑超25%,干法隔膜价格降幅在5-8%。

这一切都在预示着,动力电池产业进入新一轮的产业与技术迭代期,未来企业将围绕全球化布局与发展、技术突破与产业化进程、财务健康与资本实力等多维度进行新一轮较量,竞争成败必将对未来产业格局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在动力电池江湖,高企不下的库存规模,最直接的展示了产业所面临的风险与压力。

EVTank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产业链的动力电池库存高达164.8GWh,创历史新高。此外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293.6GWh,而同期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仅为152.1GWh,以此计算,上半年动力电池库存增加了141.5GWh。

回归到企业层面,即便强如宁德时代,其产能利用率也已降至近三年来最低点,2023年上半年其产能利用率仅为60.50%,同比下降了20.75个百分点。(详见 “穿透财报看特斯拉与宁德时代的现实困境与战略抉择!” 一文)

这还只是产业困境的冰山一角,在资本狂热追逐下,未来三年内动力电池江湖可能进入惨烈的产业洗牌周期。

据24潮团队统计,2022年至今,已公布的重大动力电池项目超150个,总投资预算超17000亿元。

而此前24潮团队综合各券商、企业公告等数据发现,仅统计已公开产能规划的全球17家动力电池企业,其在2022年底的产能总计就将近1600GWh,而到2025年的总产能规划更是高达5868GWh!这近乎是2022年全球动力电池总需求量的11.33倍!

再看市场需求方面,根据兴业证券分析认为,预计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为765.4GWh,到2025年动力电池需求将超1200GWh,“十四五” 期间CAGR达50.8%,正式迈入TWh时代。

即便是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较为乐观的市场预期: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25%以上,将带动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超过1550GWh。

但再乐观的市场预期,也抵不住动力电池领域疯狂扩张浪潮的冲击。

我们若考虑全球范围内其他产业巨头的发展规划,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企业产能规划很可能将超8000GWh。而这是上述兴业证券预测2025年总需求(1226.1GWh)的6.52倍,是GGII预测值的5.16倍!

综上所述,未来动力电池领域出现严重产能过剩几乎已成定局。不久前,国金证券分析认为, 2023年、2024年动力电池过剩幅度分别为25%、42%,未来几年将深度洗牌。

“过剩” 是制造业竞争的市场常态,但绝对过剩或巨量过剩,必将引起市场惨烈竞争和强烈洗牌。

作为2022年新能源产业中风头最劲的细分赛道之一,正极材料江湖产能过剩风险与危机也隐有愈演愈烈之势。

据德方纳米、夏钨新能、龙蟠科技这三大正极材料巨头公布的2023年半年业绩预告/快报显示,三巨头无一例外,净利润均出现50%以上巨幅下滑,其中德方纳米和龙蟠科技甚至出现巨额亏损,详见下表:

24潮团队查阅公告发现,三巨头公布的业绩下滑原因近乎一致:“下游需求放缓、产业链处于去库存状态、产品销售价格下降” 等。

事实上,严峻的产业形势在一季度已经有所显现。据24潮团队统计,2023年一季度,十大正极材料巨头营业收入在保持32.14%增长趋势下,归母净利润却同比下降了74.55%。具体到企业层面,十巨头中只有当升科技和容百科技实现正增长,其他巨头净利润降幅均在两位数以上。

实际上,磷酸铁锂的价格趋势已近涵盖了一切产业变化。Wind数据显示,7月21日磷酸铁锂价格为9.35万元/吨,较一个月前下降了5.56%,较年初最高点的16.20万元/吨下降了42.28%。

而未来产业形势之严峻,仍可能要超乎很多人的想象。

据高工锂电统计,2022年中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111万吨,同比增长132%。笔者综合券商分析发现,大多认为到2025年全球磷酸铁锂需求约为230-270万吨。

而此前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统计,2022年国内投资新建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超过40个,总计规划新增产能超过525万吨,远超上述券商需求预测。

根据华金证券分析认为,2023年,磷酸铁锂有效产能将达256.7万吨,约是全球需求量的2.10倍。

而据24潮团队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29家企业公布的正极材料/磷酸铁锂总产能规划已达1064.15万吨,海外企业产能规划近110万吨左右,海内外企业产能规划合计近1200万吨左右。这是上述券商对2025年最乐观需求预测的4.53倍。

几乎可以预见,正极材料赛道必将出现一轮血腥的产业洗牌,未来中低端产能可能被大量出清。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为137万吨,同比增长90.28%;负极材料产业中,总体以人造石墨和天然石墨为主,其中人造石墨占比总体持续提升,2022年我国人造石墨出货量为115.1万吨,占比达84.01%。

综合券商分析预测,未来几年负极材料保持增长趋势是大概率事情,预计到2025年全球负极材料需求在240-298万吨。

但是,在凶猛的扩张潮下,负极材料赛道却已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且呈现加速趋势。

据GGII不完全统计,2020-2022年中国负极材料项目拟投资金额超2200亿元,其中2021年拟投资金额超550亿元,2022年拟投资金额超1600亿元,同比增长超200%。

而据鑫椤资讯预测, 到2023年年末,负极材料名义产能将达440万吨左右,远超上述负极材料需求预测;另据华福证券分析预测,2023年-2025年,全球负极材料 “产能-需求” 分别为35万吨、79万吨和81万吨,加速趋势非常明显。

供需矛盾凸显下负极材料价格也难寻支撑,中端人造石墨负极价格从年初4.55万元/吨降至3.45万元/吨,低端人造石墨负极价格降至1.8-2.1万元/吨,已逼近成本线附近,行业利润极致压缩的困局下,降本增效也就成了负极材料企业的重要目标。

另据百川盈孚大数据统计,目前140多家企业负极材料产能规划合计约为1514万吨,远超上述券商未来三年全球市场需求预测,未来产业形势不容乐观。

滑动查看完整内容

众所周知,电解液的选择会影响电池各项主要性能,尤其是倍率性能、高低温性能、循环次数。

2022年,全球电解液出货量达到104.3万吨,中国锂电池电解液出货量达到89.1万吨,占全球电解液出货量比重为85.4%,较2021年提升约2.6个百分点。

根据EVTank统计,2020年-2022年中国电解液行业CR10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81.40%、84.30%、88.30%,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主要原因有:第一,电解液产品定制化程度高,龙头企业技术先进,更容易绑定下游优质客户,并享受客户扩张带来的红利;第二,规模大的企业往往有较深的一体化布局,规模效应与优势更加显著,应对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能力更强。

从产业趋势看,未来电解液市场需求还将保持增长趋势,综合券商分析预测,2025年全球电解液需求约为264-273万吨。

但回归企业层面,未来产业竞争加剧已是必然。比如据开源证券统计,预计到2025年全球电解液产能约为594万吨,远超上述需求预测。

市场分析认为,未来随着竞争加剧,有望加速落后产能出清,未来电解液行业的竞争核心一方面是在新型锂盐、新型添加剂、高电压电解液等新产品的研发技术储备,另一方面是原料的成本控制和规模化降本速度。

根据 EVTank数据显示,2022年,2022年全球锂离子电池隔膜出货量已经突破160亿平米,中国企业锂电隔膜出货量占全球比例突破80%,标志着隔膜行业已经基本完成国产替代,正在走向全球替代。

在新能源产业崛起的大势下,锂电隔膜需求量未来几年大概率仍将保持增长趋势,综合中信证券、浙商证券、广发证券等券商分析2025年全球锂电池隔膜需求约为260-439亿平米。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外锂电隔膜企业到2025年产能规划已突破600亿平米,未来市场竞争形势也不容乐观。

笔者分析认为,在未来产业新竞局下,更早实现一体化与全球化布局,以及拥有雄厚的研发底蕴及资本实力的企业,才更可能在残酷的产业竞争中存活下来,这样的企业也更具有穿越周期、持续发展壮大的基因与实力。

早在2001年,任正非在 “欢送海外将士出征大会” 上说,随着中国即将加入WTO,我们不仅允许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中国企业也要走向世界。“我们还完全不具备在国际市场上驰骋的能力,我们的帆船一驶出大洋,就发现了问题。……我们总不能等待没有问题才去进攻,而是要在海外市场的搏击中,熟悉市场,赢得市场,培养和造就干部队伍。……若三至五年之内建立不起国际化的队伍,那么中国市场一旦饱和,我们将坐以待毙。”

中国锂电产业激荡二十年间,从产业跟随者到领跑者,强悍的市场战斗力毋庸置疑,但其仍难以摆脱市场对其 “大而不强” 的质疑声。

究其原因,其距离真正的 “建立全球性的商业生态系统” 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比如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海外市场市占率前十名企业的企业分别为LG新能源、宁德时代、松下、SK On、三星SDI、比亚迪、远景动力、孚能科技、PEVE、欣旺达。中国企业仅占据5席,动力电池市占率合计仅为29.6%。

在征战海外的策略上,出海建厂几乎已经是行业共识,且刻不容缓。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苗圩曾指出:“欧美正在加快培育本土动力电池企业,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在参加央视《对话》栏目时也曾预测,以2026年为分水岭,之后北美、欧洲对电池必须本地化生产的要求就将进入实操议程。

事实上,很多动力巨头都在加速海外产能布局。据24潮团队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已有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国轩高科、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孚能科技、亿纬锂能、欣旺达等10家动力电池巨头计划或者已在海外有深度的产业布局,其公开对外披露的/媒体公开报道的项目达33个,总投资预算超4000亿元。

其中至少10个项目投资预算在100亿元以上,仅15个项目披露的动力电池产能规划就已超440GWh。

此外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7月23日,我国已有22家锂电材料企业公布海外扩产项目37个,合计投资金额超1370亿元。其中仅统计2023年初至7月23日期间,就有16家企业公布海外扩产项目20个,合计投资金额超957亿元,扩产项目数量和合计投资金额占近几年总扩产项目的比重分别高达54%和69%以上。

纵观动力电池发展史,可以说,由创新所带来的新技术驱动是企业成功与崛起的关键——新技术推动行业持续降本增效,成本下行带来需求向上,销量增加反哺技术研发。

时下,动力电池产业进入新一轮的技术迭代期,又到了决定下一个十年产业新格局的历史关键节点。毫无疑问,未来谁能解决产业痛点,更快实现产业化布局,谁就拥有改变或重塑产业新格局的力量与历史机遇。

比如当前被动力电池产业视作 “未来动力电池的终极形态的固态电池” 。据24潮团队不完全统计,目前A股约有64家企业进入 “固态电池” 概念股名单,几乎涵盖上下游全产业链,诸如宁德时代、比亚迪、天齐锂业、恩捷股份等各产业链龙头企业都纷纷下场布局,参战!

截至目前,这64家企业总市值达3.21万亿元,2022年总资产和总营收规模分别为2.56万亿元和1.52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7.89%和82.42%, “固态电池” 概念军团实力不同小视。(详见“固态电池江湖”一文)

又如被业界认为可能成为 “产业王者” 的大圆柱电池:“单体能量提升5倍,行驶里程提高16%;未来,随着电池材料和汽车设计的改进,将使续航里程净增加56%,生产成本下降54%。” 这是2020年特斯拉在其 “电池日” 上公布的4680大圆柱电池一系列核心数据,震撼业界。

除特斯拉外,宝马、奔驰、通用、保时捷、沃尔沃等车企巨头也都纷纷宣布未来将使用或考虑使用大圆柱电池,都希望在下一代车型和电池设计上争取主动权。

如今,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松下、LG新能源、三星SDI、比克电池等海内外电池巨头目前也纷纷下场,重金布局大圆柱电池领域,加速大圆柱电池产业化进程。

综合各券商研报及相关公司公告,预计2025年大圆柱电池市场需求在144.2GWh-235GWh;其中华泰证券分析认为,2027 年全球大圆柱电池装机量有望达到429.0GWh,对应总体市场规模将达到2144.8亿元人民币。(详见“大圆柱的战争”一文)

纵观中国动力电池产业20年发展史,特别是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历过了一轮疯狂的野蛮生长和残酷洗牌。

产业最疯狂时,比如在2013-2016年期间,国内动力电池企业从最初的40余家,迅速成长至200余家,几年间玩家数量增长了四倍多。但随着政策与市场周期的调整,动力电池产业也遭遇残酷洗牌。据东方证券统计,仅过去五年,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在经历大洗牌后,能够配套车型的电池生产企业数量已经从2017年的81家降至36家(2023年4月),降幅达55.56%。

那些倒下的明星企业,甚或产业巨头,大多死于“现金流断裂引发的资金危机”,笔者分析认为,在未来惨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尤为考验企业的财务健康程度与资本实力。

据24潮团队统计,截止2023年一季度末,79家动力电池产业链上市公司资金净值(资金储备-短期有息债务)合计为4390.95亿元,同比增长106.70%,但资金大多掌握在少数巨头手中,其中前十名企业资金净值合计为3412.15亿元,占比达77.71%。

此外,多达17家企业目前的资金储备还不足以覆盖短期债务,资金压力与风险不言而喻,其中包括恩捷股份、格林美、德方纳米、杉杉股份等产业巨头。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 “新竞合时代”。何谓 “新竞合” ?其是建立和保持产业里优秀参与者的一种动态合作竞争关系,优势互补,协同增长,最终实现双赢与产业共赢。

比如据24潮统计,2022年至今,新能源企业联合投资建设的项目至少在35个以上,联合投资规模超1600亿元!投资领域涵盖锂镍原材料、正负极材料、动力电池、锂电铜箔等锂电池全产业链。

其中既有恩捷股份、亿纬锂能、华友控股、云天化等企业跨领域联合投资517亿元共建 “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项目” ;还有向欣旺达、伟明环保、盛屯矿业等跨界联合投资115亿元共建 “温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以及欣旺达、东风集团等联合投资120亿元建设 “30GWh动力电池生产基地” 等等。

此外,即便强如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产业巨头也在通过 “合纵连横”,抢市场、抢政策、抢资源!

据24潮团队统计,2021年至今,宁德时代至少与59个伙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其中既有丰田、福特等国际汽车巨头,也有蔚来、赛力斯、极氪汽车等新能源汽车新势力,更是与上海、广东、山东、贵州等省市级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此外,其战略合作伙伴还涵盖国家电力集团、中国移动等其他行业巨擘,可见宁德时代已建立了堪称豪华的战略合作伙伴阵容。

而比亚迪也已至少与29个伙伴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伙伴也呈现多样化:诸如英伟达、壳牌、百威等国际巨头,还与河南、安徽、四川等多地政府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合作业务领域涵盖智能汽车、智能驾驶、充换电、联合研发、联合投资等,总投资规模也达百亿级规模。(详见 “宁德时代PK比亚迪,谁的战略朋友圈阵容最豪华?” 一文)

有句话说的好:诗和远方很重要,但与谁同行更重要。毫无疑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进入一种全新的 “大竞合时代”。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如何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乃至如何融入 “大竞合” 的体系,将关系到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不同企业间的结盟与 “合纵连横”,也将在未来三五年内塑造新的竞争格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